交通肇事后先移车后救助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交通事故

牡丹江律师 2021-12-13 13:50

交通肇事后先移车后救助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不构成。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不履行法定的抢救伤员与财产、报案、接受处理的义务,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对于张某是否存在离开事故现场的客观行为涉及到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问题。在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因此,对其处理不宜过重,具体把握尺度也宜宽不宜严,所以要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作必要的限定。

(三)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即使肇事者将伤者送到医院,但其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即有逃避法律责任的主观目的的表现仍然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交通肇事后救助完后离开算逃逸吗

从客观上,造成交通事故后在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救治后,之后又拒绝接受调查,逃避公安机关寻找的,应认定其具有逃逸情节,将会被认定为交通事故逃逸。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3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因此,根据以上规定,只有在构成交通肇事基本犯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才属于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

肇事人是否积极履行救助义务是认定逃逸情节的本质要件,肇事人是否立即投案是认定逃逸情节的形式要件。因此,在交通肇事后,行为人积极履行救助义务与立即投案均是接受法律追究的表现形式,两者具有内在联系,缺一不可。

所以说,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提供救助是应尽的义务,接受有关机关调查也是必须做的,两者从根本上没有包含关系。不是只要自己尽了救助义务后,被救助的人没怎么样了,自己一走了之就可以没事了。这种情况下仍然会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不能抵销逃逸情节。

交通肇事之后为了救助他人将车辆移走并不是什么逃逸行为,也不会构成逃逸,事后当事人也可以跟警方好好的去解释清楚。交通肇事后先移车后救助行为人被他人认定肇事逃逸怎么追究,需要的时候可以来网找律师咨询解决方案。

延伸阅读
  • 司机肇事逃逸保险赔偿吗

    司机肇事逃逸保险赔偿吗造成交通肇事后,如果司机逃逸的,保险公司会不会赔偿要依据具体的案情而定,如果能证明司机有无证驾驶、醉驾等情形的,保险公司是不会赔付的。相关法律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

  • 货车高速上连续疯狂别车被撞停

    6月13日消息,近日网络上盛传一货车在高速路上疯狂别车的视频。从行车记录仪拍摄的画面看,在某高速双向车道路段,一台红色的小型货车(车牌号:鲁Q7F92T)故意突然变道别车,别了视频车一把,差点发生碰撞

  • 男子无证酒驾撞人抛尸 获刑6年半

    今晨,一则交通事故判决报道成为早餐店里的热议话题,听完判决结果之后只有一个感受叫作如鲠在喉,心情和胃口都没有了。事发时间是去年的8月7日,已经拖了很久;一名司机在清晨撞倒一位准备去锻炼的老人、此时天色

您身边的法律专家 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一对一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已提供49958次咨询
0/500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