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有关教师师德法律法规(我国古代有哪些师德规范)其他

青岛律师网 2023-02-14 03:18

1.我国古代有哪些师德规范

最早的师德标准 古之学者必有师.上古时代,很早就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但那时的教师是什么样,其风范若何,由于无文献记载,后人已很难稽考. 传说尧帝和舜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任命契这个人作“司徒”.“司徒”这个称谓,后来演变为一种官职,推其本义,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的教师.尧舜为什么要任命一个“司徒”呢?因为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社会风气不正、天下大乱,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要找个人出来管一管,怎么管?当时的说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个很重要、很值得研讨的命题.首先,这里面提出了实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针对五种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来实施教育.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五伦”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规律. 顺应着人的天性可以建构起社会伦理基础,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可以建立起社会道德标准,这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文明社会的开端、和谐社会的基础.后来孟子又进一步将“五教”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亦成为数千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教育的源头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识传授.古代圣贤相信,只有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和处理好这五种社会人际关系,学会做人,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满、事业成功,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其次,“敬”、“敷”两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对教育者职业态度的要求,“圣贤进德修业,不离一敬”.“敬”的反义词是“肆”,就是随意、放任、不负责任的意思,就是无法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敷”是传播、流布的意思,教师要传经布道,不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兼爱他人和诲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这样的标准,尧舜最终选用契作了司徒,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经协助大禹治水,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但作为教师,仅有高人一筹的才能是不够的.关于契,《列女传》称“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可见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为他治理过水灾,而在于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因而为当时和后世的人们所纪念.契的秉性是“聪明而仁”,“聪明”是天赋,是见识;“仁”是爱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或者叫做“德才兼备”.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去做教师.契这个人,恐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后世树立起来的第一个师表风范,他身上体现出的“聪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视为我国最早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天下扰攘、充满纷争的年代,于是有百家诸子并起,为乱世开太平药方.诸子其实都是职业教师,私人讲学,坐而论道,各有一班学生相追随.诸子虽然不是别人任命出来的教师,但也应是循循善诱、谙通育人之道的教育家,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生徒前来追随呢?是故在他们的著作中,也保存下来许多有关教育和教师的论述,虽吉光片羽,却弥足珍贵,其中很多经典的词语,被直接引用到后世制定的师德规范中. 孔子是被尊崇为“万古师表”的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授业.”(《孔子世家》)孔子退居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没想过到处去张贴招生广告,结果还是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大批学子向他问学.对此,可用孔子自己的话作一解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教育主张来源于他的教育实践,“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教师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又怎么能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呢?孔子教导学生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自己也是这么去做的.对此,孔子的学生子贡评价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在他的学生眼中,“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体现出来的鲜明特点,也是孔子被后人看作圣人的主要原因,这与前面谈到的契的“聪明而仁”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可不可以说---“仁且智”,是古代中国对于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师表风范的最高追求? 朱熹手订《白鹿洞教条》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刚刚出任南康军(今江西九江星子县)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决定在庐山东麓的白鹿洞创办书院.在这里,他亲手制订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条》: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立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特别纪念的一件大事.由于朱。

2.有关教师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中国教育工作和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关系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赋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除了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优化和提高。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扩展资料

有关教师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依法执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1.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

2.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

3.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一、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二、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三、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中国古代对于教师的要求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成文于战国末期,由汉儒记录编辑,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文章中对当时教师的素质的阐述,标示出中国古代的教师素质曾经有过的高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其实我们的很多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如我们的想象一样超越了古人。 本文就《学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一、教师需具备一流的道德学识水准 《学记》为当时的国家设立了一个教学计划,提出了大学教育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程序:“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做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学记》以“知类通达”为学习的最高目标,照后世著名学者王夫之的解释,就是“通所知以达于行”,这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极高,《学记》还认为:“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通过这样长期的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道德学识水准已达到了理想化的程度,可以想见,作为执掌当时的最高等教育并由君王认真考察挑选的教师,当然需具备更高的道德学识水准,具有在当时国家级的可比性。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教育并不普及,名师如孔子,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成才率似乎也不高,而其中“可以为师”的好象没有几个人,汉代专置五经博士,由他们任大学教师之职,道德学识水准要求极高,选拔也极严,全国仅十余人。《学记》还这样描述了古代君王对教师师德的敬重:“古代君王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

“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

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根据礼制,教师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应当说,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极为崇高的,很多方面甚至于已经超过了当时的政府官吏。

这当然与教师所具备的道德学识水准紧密相关。 二、教师需具备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流的道德学识水准并非作为教师的唯一条件,《学记》还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记》论述了很多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为现代的教育学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诸如“预”的原则,及时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相观而善”的原则等等,其思想的精华至今为教育工作者广泛运用,这里暂不展开论述。我们只就古代教师素质来看,会发现《学记》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也有极高的要求,具体地说《学记》要求称职的教师不仅掌握这些教学的基本原则,还要能根据这种原则而实施自己的教学。

《学记》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保证教师素质,《学记》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真才实学,“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

此外还必须教学有方:“诱导而不强牵;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另外要有进取心:“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这些要求,在当时比较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先进性,到现在仍然焕发智慧与理性的光彩。

《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指出:“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

这里的“博喻”很不容易做到,现代的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教学科能随心所欲、旁征博引的并能恰到好处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是不多见的,可见《学记》要求古代教师教学水平达到的高度。《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观而弗语”、“开而弗达。”

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学记》还认为“好的教师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

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些意见对现代教师的教学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学记》对不合格的教师,有如下阐述:“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并指出了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

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

4.我国 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有关师德修养的内容有哪些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地学习,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教育学生要孜孜不倦,把全部精力投身到教育事业。孔子又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自身不仅好学乐学,而且终生如此。

后代学者、教师,大多好学不倦。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四十年几乎没有间断,表现出对学生的厚爱、对教育的执著。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极大的责任心和热情。教师对待学生,就应该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帮助其成人、成才。

以身作则,反躬自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

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者,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最好的资源。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

在教育上,教育学生既有言教,也有身教。言教在于说理,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于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这体现了儒家的一贯主张。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凡事反求诸己,严于律己,时时反思,成为古代先贤修身养性的自觉行为。

孔子的学生曾子深得老师的影响,他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提倡反思性教学,不就是反躬自省在当代的延伸吗? 教学相长,相互尊重。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友辅仁”;“德不孤,必有邻”。

《学记》中说:“相观而善之谓摩”,指出教学中要相互观摩、切磋,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韩愈则明确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种观点,在以人为本,倡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看来,更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学习与进修,都要做到相互尊重与体谅,这样才能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境界。

立志乐道,甘于奉献。 传统师德强调积极人世,以“出世” 的精神,干一番“人世”的大事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在老百姓心目中,教师是与天、地、君、亲并举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所以,教师一般都具有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进退、热爱本职工作、专注投入的高尚品格。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的模范作用。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董仲舒则主张教师“治我”要严, 待人要宽,“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论语?仁义法》)。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传统师德之美,而且说明教师只有成为“人之模范”,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

乐教善教,讲究教法。荀子提出为师的四个条件,实际就是教学道德。

他说“师数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着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荀子? 致士》)只有具备了上述四方面条件者方可为师。也就是说为师者不仅要乐教,还要善教,即强调实施教育要有科学合理的施教途径和方法。

传统师德对教学之德的要求,具体说可分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方面。这些都是当今师德建设有益的不可多得的借鉴。

有教无类,教书育人。孔子极力倡导“有教无类”,主张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华夷、智愚,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他的学生中,有来自不同阶层和地域的学生。从教育史上来说,“有教无类”是一次重大的革新,由此形成了“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教育公正”等一系列师德品质。

古人把教师的职责归结为“传道” 、“授业” 、“解惑”三条, 归根结底还是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对为师者的必然要求。

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 既向学生传授知识, 又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礼记?文王世子》)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也是由教师的社会责任决定的。 大教无痕,相反相成。

-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是说,真正的道理是不必大声传导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言外之意就是,大爱无痕,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事。教师应该深明管理的艺术,这样才能达到大教无痕,正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这里,“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等,都是老师教化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这就是说,道自身包含着相反相成、终极复始的运动规律。教师应该明了这样的道理,把学生皆看作可变化之人,可塑造之人。

依老子的这种观点来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从逻辑上来讲就十分成立,也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憧憬、期待和追求。 躬行自明,身体力行。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

5.师德师风法律法规内容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职业要求:以爱岗敬业为荣,以敷衍塞责为耻。以开拓创新为荣,以因循守旧为耻。

以勤勉博学为荣,以懒惰肤浅为耻。以关爱学生为荣,以漠视学生为耻。

以廉洁从教为荣,以岗位谋私为耻。以因材施教为荣,以千篇一律为耻。

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仪表端庄为荣,以不修边幅为耻。

以尊重学生为荣,以辱骂学生为耻。

6.教师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7.古代合格老师的标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合格的老师,应该以先传道,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守礼,如何看世界,所谓传道,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或者符合时代潮流的,明确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授业位于其次,因为如果没有传道,授业之后不是废柴,就是害江山社稷的奸恶之徒。可见,古代,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的,专业技能反放在其次,而现在社会急功近利,已经本末倒置了。

解惑,其实是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在道上,还是在业上,只要有疑惑,都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自然给出解答。

延伸阅读
  •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夫妻个人债务及共同债务案件法律适用

    发布部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文号:沪高法执[2005]9号为进一步规范夫妻个人债务及共同债务的执行程序,统一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 企业法律顾问职业主要职责有哪些

    一、作为企业法律顾问,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解答企业经营人员的法律问题。,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法律上的问题,大到公司破产,小到员工社保,法律顾问均可通过电话或信函方式解答

  • 违反招标投标法律法规行为的纪律责任追究暂行规定

    第二条全省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和省关于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除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和处理外,需要追究相

您身边的法律专家 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一对一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已提供49958次咨询
0/500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