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赔偿金可否作为债务偿还债权人其他

北京刑事律师 2022-09-24 04:38

【案情】

甲借了乙五万元,双方在借条中了约定了利息及还款期限为2013年1月1日,后甲于2012年12月底死于一场交通事故,其近亲属丙得到一笔甲的死亡赔偿金,现乙要求丙将甲的死亡赔偿金作为遗产偿还其生前的债务。

【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是死者亲属的财产,不属于遗产。债权人无权主张以非债务人的财产偿还债务。

第二种意见认为:死亡赔偿金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中的一种赔偿项目,是财产性的赔偿,属于遗产,所以债权人可以主张以死亡赔偿金偿还债务;

【评析】

一、关于受害人的死亡赔偿金是否属于遗产范围,我国《继承法》及其《意见》中并无明确规定。

二、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将死亡赔偿金作为死亡人的遗产对待。理由是: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死亡赔偿金是采取继承丧失说的观点,继承丧失说认为,侵害他人生命死亡,不仅生命利益本身受侵害,而且造成受害人余命年岁内的收入逸失,应当确认死亡赔偿金是对受害人未来收入损失的赔偿。显而易见,对未来收入的损失,也只能是对死者本人才存在,对于其近亲属来说,其本人劳动能力并不受影响,因而不存在收入损失的说法。2、受害人死亡后,其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动丧失,因此该死亡赔偿金不可能成为夫妻共同财产的内容,更不应成为其它近亲属的财产内容,只能是受害人的个人财产。3、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计算死亡赔偿金的标准,是依照受害人的年龄来计算,而不是按照受害人近亲属的年龄计算。从这种计算方法可以看出死亡赔偿金是对受害人个人财产损失的赔偿。综上,死亡赔偿金应作为受害人个人遗产对待,由继承人按照法定继承依法分割。

三、笔者认为死亡赔偿金不符合遗产的构成要件,不是遗产,主要理由是1、法律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尚存的个人财产,公民死亡的时间是划定遗产的特定时间界限,而死亡赔偿金是公民因人身损害事故死亡之后才发生的,而不是公民死亡时所遗留的,因此不是遗产。2、从死亡赔偿金产生的原因来看,受害人如没有死亡,便不会有死亡赔偿金,但若受害人死亡,则其民事主体资格消亡,而死者不再是权利主体就无需进行救济,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将死亡赔偿金作为遗产,就可能认为死者本人还取得了财产。向不存在的民事主体赔偿,既不符合逻辑,在法学理论上也存在障碍。3、任何公民都可以在生前立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如未立遗嘱,死后也可以依照法定继承原则分配该公民的遗产,而公民在生前无法也不可能处分自己的死亡赔偿金。故一死亡赔偿金不是死者的遗产,死亡赔偿金是死者因他人致害死亡后由加害人给其亲属所造成的物质性收入损失的一种补偿,是专属于死者近亲属的财产。4、从法理上分析,如果死者不死亡,则不可能产生死亡赔偿金;而死者一旦死亡,其民事主体资格就消亡,不再是权利主体,就不需要进行救济,其近亲属依据与死亡的亲属关系,直接享有损害赔偿的直接请求权。若在受害人已经死亡,却将死亡赔偿金作为遗产来处理,在法理上存在障碍。最高人民法院在对个案的复函中,认为空难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近亲属的补偿,不应认定为遗产,从中可以看出死亡赔偿金是专属死者近亲属的财产。

那么就本案来说,死亡赔偿金是基于对死者绝对权??生命权的侵害而应承担的对其亲属的未来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责任,而债权是死者生前与债权人之间因相对法律关系而产生的。两者性质上是不同的。加害人之所以要承担死亡赔偿金的责任,是基于死者的亲属与死者之间法定的身份关系,这种绝对权是任何人都不能侵犯的,任何第三人都负有不作为的义务。而债权债务的法律关系,是相对法律关系,第三人并不负有必然保护这种法律关系的义务,债权人只能向债务人请求履行债务,而不得请求第三人履行债务。故死亡赔偿金应作为死者近亲属丙的财产,不应作为甲的遗产。乙要求以债权人的身份,要求将死亡赔偿金作为甲生前债务作偿还的主张无法成立。

获取相关帮组请咨询迪庆债务债权律师

延伸阅读
  • 逾期债权可以转让吗

    逾期债权可以转让吗,逾期后债权转让是有效的。只有借条,只要受让人对债权无异议,达成一致就可以进行债权转让。转让债权,是以通知到债务人时生效。,相关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债权转让

  • 什么是债权和债务,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

    一、什么是债权和债务,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根据我们国家民法的规定,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权利和义务的一个关系,债权就是有享有权利的这个债权人,而债务就属于负有义务的。我们

  • 夫妻无债权债务是什么意思

    一、夫妻无债权债务是什么意思,1、夫妻无共同债权债务,意思是说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对外没有属于夫妻双方的共同债权和债务。,2、根据《》的规定,我国实行夫妻财产共有制,除法律规定的情形以及双方约定的

您身边的法律专家 快速匹配专业律师,
一对一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已提供49958次咨询
0/500 发送